醫療



睡眠

睡眠的重要性

睡眠是維持身體健康和心理平衡的基本需求。良好的睡眠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、改善情緒、促進記憶和學習能力,並支持身體的修復和再生。

睡眠的階段

睡眠分為快速動眼期(REM)和非快速動眼期(NREM)兩大階段。NREM階段又細分為三個階段,包括入睡期、淺睡期和深睡期,對身體修復和增強記憶有重要作用。而REM期則與夢境相關,有助於情緒調節和記憶整合。

影響睡眠的因素

睡眠受到多種因素影響,包括生活習慣、壓力、飲食、電子設備的使用和環境因素(如光線和噪音)。保持規律的作息、減少咖啡因攝取、睡前遠離電子設備,有助於提升睡眠質量。

睡眠不足的後果

長期睡眠不足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、記憶力下降、免疫力降低,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的風險。此外,情緒波動和焦慮也與睡眠不足有密切關聯。

如何改善睡眠



人體組織與器官

人體組織

人體組織是由結構與功能相似的細胞群所組成,並執行特定的生理功能。人體主要分為四大基本組織類型。

人體器官

器官是由多種組織共同構成,執行特定生理功能的結構。不同器官協同合作,組成器官系統。

功能

趣聞

人體約有 78 個主要器官,其中最大的器官是皮膚,最小的器官是位於腦部的松果體。



神經系統

概述

中樞神經系統(CNS)

周邊神經系統(PNS)

自主神經系統細分

神經元與訊號傳導

臨床相關



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

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

交感神經系統主要負責調控身體在緊急情況下的反應,亦稱為「戰或逃反應」。當我們面臨壓力或危險時,交感神經系統會啟動,加速心跳、擴張瞳孔、抑制消化等,以便身體能集中資源應對威脅。

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

副交感神經系統則與「休息和消化」有關,它有助於恢復平靜,促進消化和能量儲存。當壓力解除時,副交感神經系統會放慢心跳、促進消化系統的活動,幫助身體恢復至穩定狀態。

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相互作用

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互相平衡,幫助身體根據不同情況調節生理狀態。當交感神經系統活躍時,副交感神經活動減弱,反之亦然,這樣的交替控制確保了身體的適應能力。

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生理影響

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失衡的影響

若交感神經系統長期過度活躍,可能導致慢性壓力、焦慮和消化不良等問題;而副交感神經系統若過度活躍,則可能造成過度放鬆,影響正常的身體反應能力。因此,保持兩者的平衡對健康十分重要。



迷走神經

概述

解剖路徑

主要功能

生理意義

臨床相關



人體必需營養素

定義

人體必需營養素是指人體無法自行合成,必須從食物中獲取,且對維持正常生理功能與健康不可或缺的營養成分。

主要類別

功能

每日建議攝取量

根據年齡、性別、活動量不同,國際與各國衛生機構制定有每日建議攝取量(RDA)或適宜攝取量(AI)。

缺乏症狀



蛋白質

結構與組成

蛋白質是由胺基酸透過胜肽鍵連接而成的大型生物分子。根據其結構可分為四級:

功能

蛋白質在生物體中具有多樣化的功能:

來源

常見的蛋白質攝取來源包括:

攝取建議

每日蛋白質攝取量依個人年齡、性別與活動量而異。一般成人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約0.8克蛋白質。

缺乏與過量



人體必需脂肪酸

定義

必需脂肪酸(Essential Fatty Acids, EFAs)是指人體無法自行合成,必須透過食物攝取的脂肪酸,對於細胞膜結構、發炎反應、神經與免疫功能等至關重要。

主要種類

次級代謝產物(非必需但功能重要)

生理功能

主要食物來源

缺乏症狀

總結

亞麻酸與亞油酸是人體唯一兩種必需脂肪酸,應從飲食中適當攝取,並維持ω-6與ω-3比例平衡,以促進整體健康。



Omega-6與Omega-3

什麼是Omega-6與Omega-3?

Omega-6與Omega-3是兩類多元不飽和脂肪酸,屬於人體必需脂肪酸,必須從飲食中攝取。它們在維持健康和支持身體功能方面扮演重要角色。

Omega-6的特點與來源

Omega-6脂肪酸主要作用於促進細胞增長與免疫反應,但過量攝取可能引發慢性炎症。常見的Omega-6包括亞油酸(Linoleic acid)。

Omega-3的特點與來源

Omega-3脂肪酸具有抗炎和支持心血管健康的作用,常見的包括EPA(二十碳五烯酸)、DHA(二十二碳六烯酸)和ALA(α-亞麻酸)。

Omega-6與Omega-3的比例

健康的飲食應保持Omega-6與Omega-3的平衡,理想比例約為4:1。然而,現代飲食常因高Omega-6攝取導致比例失衡,增加慢性疾病風險。

Omega-6與Omega-3的健康益處

如何平衡Omega-6與Omega-3的攝取?



Omega-3 脂肪酸含量列表

富含 Omega-3 的食物

食物 主要 Omega-3 型態 含量 (每100克)
鯖魚 EPA、DHA ~4,580 mg
鮭魚 EPA、DHA ~2,260 mg
沙丁魚 EPA、DHA ~1,480 mg
鯡魚 EPA、DHA ~2,360 mg
鮪魚 DHA ~1,330 mg
亞麻籽 ALA ~22,800 mg
奇亞籽 ALA ~17,550 mg
核桃 ALA ~9,080 mg
大豆油 ALA ~6,800 mg
海藻油 DHA ~4,000–10,000 mg

Omega-3 型態說明

每日建議攝取量



葡萄糖

結構與特性

葡萄糖是一種單醣,是六碳糖(己糖)的一種,化學式為 C6H12O6。它可存在於直鏈或環狀形式,在水溶液中主要以環狀形式存在。

功能

葡萄糖是人體與多數生物最重要的能量來源:

來源

葡萄糖可從各類碳水化合物分解而來:

血糖調節

人體透過胰島素與升糖素調節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,以維持恆定的血糖水平。

醫學應用



維他命

什麼是維他命?

維他命是人體維持正常代謝、增強免疫功能以及促進生長所必需的有機化合物。雖然人體需求量較少,但缺乏維他命可能導致健康問題。

維他命的分類

維他命主要分為兩類:

各種維他命的功能與來源

  1. 維他命A:

    功能:促進視力健康,維持皮膚和黏膜完整性。

    來源:胡蘿蔔、菠菜、蛋黃、肝臟。

  2. 維他命B群:

    功能:參與能量代謝,支持神經系統和血液健康。

    來源:全穀類、瘦肉、乳製品、豆類。

  3. 維他命C:

    功能:抗氧化,增強免疫力,促進膠原蛋白合成。

    來源:柑橘類水果、奇異果、青椒、草莓。

  4. 維他命D:

    功能:促進鈣和磷的吸收,維持骨骼與牙齒健康。

    來源:陽光照射、魚肝油、蛋黃、奶製品。

  5. 維他命E:

    功能:抗氧化,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傷害。

    來源:堅果、植物油、綠葉蔬菜。

  6. 維他命K:

    功能:促進血液凝固,維持骨骼健康。

    來源:綠葉蔬菜、發酵食品(如納豆)、植物油。

維他命缺乏與過量的影響

維他命不足或過量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:

如何均衡攝取維他命

透過均衡飲食攝取各種維他命是最安全的方式,建議多攝取新鮮蔬果、全穀類和健康蛋白質。如需補充劑,應諮詢醫生或營養師以確保安全與有效性。



人體必需礦物質

定義

必需礦物質(Essential Minerals)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、需從食物中攝取的無機元素,對維持生理功能、骨骼健康、神經傳導與代謝反應等至關重要。

分類

依照人體所需量多寡,可分為大量礦物質微量礦物質

大量礦物質(Macrominerals)

微量礦物質(Trace Elements)

功能概要

缺乏可能導致的問題

總結

人體必需礦物質雖然需求量不同,但每一種都對健康不可或缺。均衡飲食可確保這些元素的適量攝取,避免缺乏或過量造成的健康風險。



微量元素

什麼是微量元素?

微量元素是指人體所需量極少但卻必不可少的元素,主要參與各種生理功能的調節和維持。儘管其需求量微小,卻對健康和生命活動有著深遠的影響。

常見的微量元素

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幾種:

微量元素的功能與作用

微量元素在人體內的作用包括:

微量元素的攝取來源

以下是一些常見微量元素的主要食物來源:

缺乏與過量的影響

微量元素的不足或過量都可能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:

如何平衡微量元素的攝取

建議透過均衡飲食來攝取微量元素,避免過度依賴補充劑。定期檢查身體狀況,如有需要應諮詢專業醫生或營養師以調整飲食或補充策略。



生物活性物質

定義

生物活性物質(Bioactive Compounds)是指來自自然界或合成的化學物質,能與生物體互動,並對其產生生理或藥理作用。其來源不侷限於植物,也包括動物、真菌、細菌、海洋生物、甚至礦物。

主要來源

常見功能

應用領域

攝取建議

一般建議透過多樣化、天然的飲食來攝取生物活性物質,避免依賴高劑量補充劑,並應根據個人健康狀況諮詢專業意見。



功能性植化素

定義

功能性植化素是指來自植物的天然化學物質,具有生物活性,能夠對人體產生正面健康影響,協助預防慢性疾病提升生理功能,但不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。

常見分類與代表物質

主要功能

攝取來源

功能性植化素廣泛存在於天然植物性食物中:

注意事項

功能性植化素的攝取應來自天然飲食,而非依賴高劑量補充品,並非所有人對所有植化素都有相同反應,個體差異與攝取劑量都需考量。



多酚類

定義

多酚類是一類存在於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,具有多個酚羥基結構,以其抗氧化、抗炎和其他健康促進特性而聞名。

類型

來源

健康益處

應用

攝取建議

均衡飲食中包含多種富含多酚的食物,每天攝取新鮮水果、蔬菜和健康飲品,有助於提高多酚的攝入量。



花青素

定義

花青素是一種天然的水溶性色素,屬於黃酮類化合物,廣泛存在於各種植物的果實、花朵和葉片中,負責呈現藍色、紫色和紅色。

來源

健康益處

穩定性

花青素的穩定性受到多種因素影響,包括光線、溫度和酸鹼度。在酸性環境中,顏色更為穩定,通常呈現紅色。

攝取建議

應用



葉黃素 - 保護眼睛的營養素

葉黃素是一種類胡蘿蔔素,屬於抗氧化劑,廣泛存在於深綠色蔬菜和某些水果中。它對於保護眼睛、預防視力退化有重要作用,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,更需要補充葉黃素來維護眼睛健康。

葉黃素的功效

富含葉黃素的食物

葉黃素在多種食物中均有豐富含量,尤其是深綠色蔬菜和橙黃色蔬果。

葉黃素的建議攝取量

每日建議的葉黃素攝取量因人而異,通常為 6 到 10 毫克。攝取充足的葉黃素可通過均衡飲食或營養補充品來實現,尤其適合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的現代人。



β-胡蘿蔔素

定義

β-胡蘿蔔素是一種天然存在於植物中的色素,屬於類胡蘿蔔素,是維生素A的前驅物,具有抗氧化功能並能在人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。

來源

健康益處

攝取建議

建議透過食用天然食品獲取β-胡蘿蔔素,如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,以避免因補充劑過量而導致副作用。

注意事項

應用



茄紅素

化學性質

茄紅素(Lycopene)是一種天然存在的類胡蘿蔔素,屬於萜烯類化合物,化學式為 C40H56,具高度不飽和結構,呈現鮮紅色。由於含有多個共軛雙鍵,具有優異的抗氧化能力。

主要來源

茄紅素主要存在於紅色蔬果中,尤其以番茄及其製品最為豐富,其他如西瓜、葡萄柚、紅椒與木瓜中亦含有不同程度的茄紅素。

健康益處

吸收與攝取

茄紅素為脂溶性,與油脂一同食用可提高吸收率。烹煮或加工(如番茄醬)亦可使其生物利用率上升。

應用領域

注意事項

茄紅素屬於安全的天然成分,一般飲食中攝取無副作用。但過量服用補充品仍應遵循專業建議,避免干擾營養均衡。



葫蘆素

定義

葫蘆素(Cucurbitacin)是一類存在於葫蘆科植物中的天然三萜類化合物,以其強烈苦味與多種生物活性而著稱。其名稱源自葫蘆科(Cucurbitaceae)。

來源植物

葫蘆素主要存在於以下植物中,尤其是其莖、葉、果皮與未成熟果實:

化學性質

生物活性

毒性與注意事項

應用與潛力

總結

葫蘆素是強力生物活性天然化合物,在葫蘆科植物中普遍存在,包含部分野生西瓜。雖具抗癌等潛力,但其毒性需格外注意,不宜食用含量過高的蔬果。



薑黃素

定義

薑黃素是從薑黃植物根莖中提取的一種天然多酚化合物,以其抗氧化、抗炎及其他生物活性而聞名。

來源

主要來源於薑黃(Curcuma longa),這是一種常用於印度料理和傳統草藥中的植物。

健康益處

使用方法

薑黃素可作為膳食補充劑,也可通過飲食攝取,例如在烹飪中使用薑黃粉或加入牛奶中製成黃金奶。

吸收率

薑黃素在人體中的吸收率較低,可與黑胡椒中的胡椒鹼搭配,顯著提高生物利用度。

注意事項



皂苷

定義

皂苷是一類天然存在於植物中的化合物,由糖和三萜或類固醇結構組成,具有起泡性,廣泛存在於藥用植物和某些食品中。

來源

健康益處

應用

注意事項



多醣體

定義

多醣體是由多個單醣通過糖苷鍵連接而成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,廣泛存在於動植物和微生物中,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和功能。

分類

來源

健康益處

應用

攝取建議

建議通過飲食攝取多醣體,如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,包括全穀物、蔬菜和蘑菇。避免依賴補充劑,應保持飲食多樣性以獲得全面的健康益處。



活性物質的天然來源

定義

活性物質的天然來源,指來自自然界中動植物、真菌、微生物、海洋生物或礦物的原材料,這些來源中所含的成分能與人體產生生理作用,具備保健、治療或藥理潛力。

主要天然來源分類

常見應用

優點與挑戰

總結

天然來源是活性物質的重要來源,不僅豐富多樣,也為保健與醫藥研發提供無窮潛力。結合現代科學技術,有助於更有效率地利用這些天然資源。



超級食物

定義

超級食物是指營養密度極高且對健康有多種益處的天然食品,通常富含抗氧化劑、維生素、礦物質和其他有益化合物。

常見種類

營養特性

健康益處

飲食建議

注意事項

雖然超級食物具有多種益處,但應以適量為原則,避免過量攝取。同時應搭配全面均衡的飲食,方能最大化健康效果。



食物中的維他命C含量排行

高維他命C含量食物列表

排名 食物名稱 維他命C含量 (mg/100g)
1 刺梨 2585
2 辣椒 2425
3 酸橙 1200
4 芭樂 228
5 奇異果 92.7
6 草莓 59
7 橙子 53.2
8 檸檬 53
9 木瓜 61.8
10 鳳梨 47.8


靈芝

什麼是靈芝?

靈芝是一種珍貴的藥用真菌,自古以來被譽為「仙草」或「長壽草」。它屬於多孔菌科,通常生長於腐木或樹幹上,外觀呈傘狀,有光澤且質地堅硬。

靈芝的種類

根據外觀及生長環境的不同,靈芝可分為多種類型,其中常見的包括:

靈芝的功效

靈芝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多種保健作用,包括:

靈芝的使用方法

靈芝的應用方式多樣,以下是幾種常見的使用方式:

靈芝的注意事項

雖然靈芝具有多種健康益處,但使用時應注意:



益生菌

定義

益生菌(Probiotics)是指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,攝取足量時能改善腸道菌相、促進消化、增強免疫力,常見於發酵食品與健康食品中。世界衛生組織將益生菌定義為「當給予足夠數量時,對宿主健康有益的活微生物」。

常見種類

益生菌主要屬於以下幾個分類:

主要功能

攝取來源

攝取建議

益生菌需達到足夠數量(一般建議每日攝取十億至百億單位)並能抵達腸道才具效果,攝取時可配合益生元(如寡糖、膳食纖維)以促進其生長。應避免與高溫、胃酸或抗生素同時服用,以免菌體死亡或活性下降。

注意事項



內分泌

定義

內分泌(Endocrine)是指透過內分泌腺分泌激素進入血液,傳送至全身目標器官或細胞,以調節生理功能與維持體內平衡的一種生理調控系統。

主要內分泌腺體與分泌激素

內分泌的功能

與其他系統的關係

常見疾病

總結

內分泌系統透過激素傳遞訊息,在體內扮演指揮與調節的重要角色,與神經系統協同作用,維持整體身體的穩定與健康。



激素

定義

激素(Hormones)是由內分泌腺或特定細胞分泌的化學信使,透過血液運輸至身體各部位,調節生理過程和維持體內恆定(如代謝、生長、發育、生殖等)。

分類

主要功能

分泌調控

激素分泌受神經系統和其他激素調控,通過負反饋機制維持平衡。

例子



內分泌與激素

內分泌(Endocrine)

內分泌是一種生理調控系統,指的是由特定細胞或腺體(稱為內分泌腺)所分泌的訊號分子直接進入血液,傳遞到其他器官或組織以調節功能的過程。

激素(Hormones)

激素是內分泌系統所分泌的化學訊號分子。它是「內分泌作用的媒介物質」,負責將指令從分泌處傳遞到標的細胞。

關係

舉例

結論

內分泌 ≠ 激素,但激素是內分泌功能的核心。簡單說:

內分泌是「行為」或「功能」,
激素是「工具」或「信使」。

內分泌一定要有激素嗎?

是的,內分泌作用的本質就是透過激素進行訊號傳遞。內分泌這一詞的定義中,「分泌激素進入血液、作用於遠端標的細胞」是其必要條件,因此沒有激素,就不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內分泌作用。

定義重點

內分泌 vs. 類似概念

傳訊方式 訊號分子 傳遞距離 例子
內分泌 激素 遠距(血液循環) 胰島素、甲狀腺素
旁分泌(Paracrine) 細胞激素、局部訊號分子 鄰近細胞 組織修復時的發炎因子
自分泌(Autocrine) 自身分泌、自身作用 回到自己 免疫細胞活化
神經分泌(Neuroendocrine) 神經激素 遠距(像內分泌) 催產素、抗利尿激素

常見誤解澄清

總結

內分泌作用必須經由激素實現,激素是其核心條件。沒有激素的「分泌活動」即使具有生理調節功能,也不被定義為內分泌。



多巴胺

定義

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,廣泛存在於人類和動物的大腦中,對情緒、動機、學習與運動控制等功能扮演重要角色。

生理功能

相關疾病

日常影響

飲食、運動、良好的人際關係與成就感能促進多巴胺分泌;而長期壓力、成癮行為與過度刺激可能干擾多巴胺系統的正常運作。

趣聞

巧克力、音樂、運動甚至期待中的快樂事件,都可能引發多巴胺的釋放,提升心情與幸福感。



類固醇

定義

類固醇(Steroid)是一類具有特定四環碳骨架(稱為固醇核,cyclopentanoperhydrophenanthrene)的脂質化合物,廣泛存在於動物、植物與真菌體內。類固醇可作為激素、維生素、膽固醇等重要生理物質的基礎。

結構特徵

類固醇的基本結構由三個六碳環與一個五碳環組成,稱為四環骨架(A、B、C、D環)。不同類固醇在此基礎上可因取代基、雙鍵、氧化還原狀態等差異而具有不同功能。

主要類型

來源

生理功能

醫學用途

類固醇類藥物常用於:

濫用問題

某些人為了增強肌肉與運動表現而濫用合成類固醇(如類固醇類同化激素),可能導致:

結論

類固醇是一大類具有多樣功能的生理化合物,來源包括體內合成、食物攝取、植物與微生物生產等。它們對生命活動至關重要,廣泛應用於醫學治療,但也需防範其濫用帶來的健康風險。

內啡呔

定義

內啡呔(Endorphin)是一種由人體自然產生的神經肽,屬於內生性鴉片類物質,主要在腦部與脊髓中釋放,具有止痛、提升情緒與壓力調節的功能。

作用機制

內啡呔與大腦中的阿片受體結合後,能減少疼痛訊號的傳遞,並產生快樂、平靜或興奮的感覺。其作用方式與嗎啡、嗎啡啟發藥物類似,但為人體自然合成,無成癮性。

釋放情境

生理功能

相關應用

透過運動療法、冥想、音樂、舞蹈、藝術創作等方式促進內啡呔分泌,已被廣泛應用於心理健康與慢性疼痛的輔助治療中。

趣聞

內啡呔名稱來自「內生性嗎啡」(endogenous morphine),意指身體自製的天然止痛劑。它是自然界賦予人類的快樂化學物質之一。



免疫力

定義

免疫力是指人體抵禦外來病原體(如細菌、病毒、寄生蟲、真菌)及清除體內異常細胞的能力。它由先天性免疫與後天性免疫共同構成,能保護身體維持健康。

免疫系統的組成

影響免疫力的因素

增強免疫力的方法

免疫力不足的表現



免疫球蛋白

定義

免疫球蛋白(Immunoglobulin,簡稱Ig)是由B細胞分泌的抗體,屬於一類特殊的蛋白質,能夠專一性辨識與中和外來抗原(如病原體、毒素),是體液免疫的核心分子。

基本結構

主要類型

功能

臨床應用

總結

免疫球蛋白是人體防禦系統中極為關鍵的分子,能夠提供特異性且有記憶性的免疫保護,是抗體反應與免疫記憶的核心執行者。



藥品

定義

藥品是指用於預防、診斷、治療或緩解疾病,或調節人體生理機能的化學物質或生物製劑。藥品可以是天然來源或人工合成,經過嚴格臨床試驗與法規核准後方可使用。

分類方式

處方與非處方

研發與核准

藥品需經過完整的前期實驗、臨床試驗(I~III期),再由主管機關(如台灣的衛福部、FDA、EMA)審查與核可,方可上市。

使用注意



抗癌藥

定義與作用

抗癌藥是用來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物,透過抑制癌細胞增生、誘導細胞凋亡或阻斷腫瘤血管生成等機制達到治療效果。

主要類型

副作用

抗癌藥可能影響正常細胞,導致下列副作用:

使用考量

未來發展

精準醫療與個人化治療趨勢促進新型抗癌藥物的開發,提升治療效率並降低副作用。



芬太尼

化學性質

芬太尼(Fentanyl)是一種強效的合成阿片類藥物,化學結構屬於苯哌啶類,具有高度脂溶性,能迅速穿透血腦障壁,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μ-阿片受體。

醫療用途

芬太尼常用於治療劇烈疼痛,特別是在癌症晚期病患或重大手術後的疼痛管理中。常見劑型包括注射液、貼片、舌下片與鼻噴劑。

作用特性

其鎮痛效果約為嗎啡的50至100倍,起效快但持續時間相對較短,具有顯著的鎮痛、鎮靜與呼吸抑制作用。

濫用與風險

由於其效力極高,芬太尼常被非法添加至毒品中,導致使用者在不知情情況下攝入致命劑量。濫用芬太尼可導致呼吸抑制、昏迷甚至死亡。

防治與監管

多數國家將芬太尼列為管制藥品,並加強對非法製造與販售的打擊。緊急情況下可使用納洛酮(Narcan)逆轉其致命效應。



病症

感冒

什麼是感冒?

感冒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,主要影響鼻腔、咽喉和氣管。它是一種常見的輕度疾病,全年皆可能發生,特別在秋冬季節更為普遍。

感冒的症狀

感冒的症狀因人而異,但常見包括:

感冒的病因

感冒主要由病毒引起,常見的病毒包括:

感冒的傳播途徑

感冒病毒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傳播:

如何治療感冒?

感冒通常為自限性疾病,無需特定治療。緩解症狀的方法包括:

如何預防感冒?

以下措施有助於預防感冒:



流行性感冒

定義

流行性感冒,簡稱流感,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,具有高度傳染性,常在冬季和春季流行。

症狀

傳播途徑

高危人群

預防方法

治療

可能併發症

注意事項

流感與普通感冒不同,症狀較為嚴重且恢復時間較長。如症狀加重或出現呼吸困難,應立即就醫。



化痰

定義

化痰是指透過藥物或其他方式,促進痰液稀釋、排出或減少痰液生成的過程,目的是改善呼吸道的通暢與舒適。

痰的成因

常見化痰方式

注意事項

預防建議



化痰的天然食物

蔬果類

中藥材類

其他天然食材

食用建議



耳鳴

什麼是耳鳴

耳鳴是一種主觀感覺,指的是在沒有外界聲音刺激的情況下,耳朵或頭部感受到持續的聲音,可能是嗡嗡聲、嘶嘶聲或鈴聲等。耳鳴可以發生在單側或雙側耳朵,影響程度因人而異。

耳鳴的常見原因

耳鳴的影響

持續的耳鳴可能對生活質量造成顯著影響,包括影響睡眠、集中力和情緒,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焦慮和抑鬱。

耳鳴的診斷與治療

診斷耳鳴需要詳細的病史詢問和聽力測試,有時可能需要影像檢查(如MRI或CT)。治療方式包括:

如何預防耳鳴

預防耳鳴的方法包括保護聽力、避免長時間暴露於高分貝環境、適度用耳及定期檢查聽力。



失眠

什麼是失眠

失眠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,指的是難以入睡、睡眠維持困難或醒來後感到疲憊不堪的情況。失眠可能是短暫的(急性失眠)或持續的(慢性失眠),嚴重程度因人而異。

失眠的常見原因

失眠的症狀

失眠的症狀包括:

失眠的影響

長期失眠可能導致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問題,包括免疫力下降、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、記憶力和注意力受損,甚至引發抑鬱和焦慮。

失眠的治療方法

治療失眠的方法包括:

如何預防失眠

預防失眠的方法包括保持規律的睡眠習慣、減少壓力、避免咖啡因和酒精的攝取,以及在睡前營造放鬆的環境。



牙周病

定義

牙周病是一種影響牙齦和支撐牙齒結構的慢性炎症性疾病,主要由細菌感染引起,可能導致牙齒鬆動或脫落。

類型

病因

症狀

預防

治療



高血壓

什麼是高血壓

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病,指的是血壓持續高於正常範圍。當收縮壓(高壓)超過140 mmHg或舒張壓(低壓)超過90 mmHg時,即被診斷為高血壓。高血壓可能長期無症狀,但如果未被控制,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。

高血壓的原因

高血壓的危險因素

以下因素可能增加高血壓的風險:

高血壓的症狀

高血壓通常無明顯症狀,因此被稱為「無聲的殺手」。在嚴重情況下,可能出現頭痛、頭暈、視力模糊或胸痛等症狀。

高血壓的影響

如果未被有效控制,高血壓可能導致:

如何管理高血壓

管理高血壓的方法包括:

如何預防高血壓

預防高血壓的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、定期檢查血壓以及早期發現和管理風險因素。



脂肪肝

定義

脂肪肝(Hepatic Steatosis)是指肝臟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,通常指肝臟重量中超過 5%–10% 由脂肪組成。依病因與嚴重程度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與非酒精性脂肪肝(NAFLD)。

分類

成因

症狀

多數脂肪肝患者無明顯症狀,部分可能出現:

診斷方法

治療與預防

可能併發症



過敏

定義

過敏是指人體免疫系統對原本無害的物質(稱為過敏原)產生過度反應的現象,導致組織損傷或不適症狀。常見的過敏原包括花粉、塵蟎、動物毛屑、食物、藥物等。

常見症狀

常見過敏原

免疫學機制

過敏的發生主要涉及 IgE 抗體與肥大細胞。當過敏原進入體內,IgE 會與肥大細胞上的受體結合,導致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(Histamine)、白三烯(Leukotrienes)等化學物質,造成血管擴張、平滑肌收縮與發炎反應。

診斷方式

治療與預防



氣喘

什麼是氣喘

氣喘(哮喘)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,特徵是氣道的炎症和過度反應,導致氣道狹窄。患者通常會感到呼吸困難、咳嗽、胸悶或喘鳴聲(氣喘聲),這些症狀可能不時發作並因各種觸發因素惡化。

氣喘的成因

氣喘的症狀

氣喘的症狀因人而異,常見包括:

氣喘的診斷

診斷氣喘通常包括病史詢問、身體檢查以及肺功能測試(如呼氣峰流速測試或氣體交換測試)。過敏測試可能用於確認潛在的觸發因素。

氣喘的治療與管理

雖然氣喘無法根治,但通過適當的治療和管理,可以控制其症狀並減少發作:

氣喘的預防

預防氣喘的方法包括:



胃食道逆流

什麼是胃食道逆流?

胃食道逆流(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, GERD)是一種消化系統疾病,指胃酸或胃內容物逆流至食道,導致不適症狀或併發症。常見症狀包括胃灼熱感、酸嗆感以及胸部不適。

胃食道逆流的成因

常見症狀

治療與預防

生活方式調整

藥物治療

手術治療

當藥物治療無效或症狀嚴重時,可能考慮抗逆流手術,如胃底折疊術(Nissen fundoplication)。



癌症

什麼是癌症?

癌症是一組異常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和分裂,並可能侵入其他組織的疾病。這種異常細胞增生可能形成腫瘤,並對身體的正常功能造成威脅。

癌症的主要類型

根據癌症發生的組織或細胞來源,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:

癌症的病因

癌症的發生通常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,包括:

癌症的症狀

癌症的症狀因類型和病變位置而異,但常見的警示信號包括:

癌症的治療方法

癌症的治療根據其類型、階段和病患的健康狀況而定,主要方法包括:

如何預防癌症?

以下措施有助於降低癌症的風險:



病因病原

PM2.5

PM2.5 的定義

PM2.5 是指直徑小於或等於 2.5 微米的懸浮微粒,又稱為細懸浮微粒。這些微粒的直徑不到人類頭髮直徑的 1/20,因此能夠深入呼吸系統,甚至進入血液,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。

PM2.5 的來源

PM2.5 對健康的影響

由於 PM2.5 的顆粒非常細小,會對健康造成以下影響:

PM2.5 的環境影響

除了健康問題,PM2.5 也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:

如何減少 PM2.5 的影響

為了減少 PM2.5 的影響,可以採取以下措施:

PM2.5 的檢測與標準

PM2.5 的濃度通常以每立方米空氣中的微克數(μg/m³)來衡量。各國對 PM2.5 的標準有所不同,例如:

結論

PM2.5 是一個嚴重的健康與環境問題。透過提高個人防護意識、改善能源使用以及推動政策變革,我們可以減少 PM2.5 的影響,保護自己的健康與地球的未來。



幽門桿菌

什麼是幽門桿菌?

幽門桿菌(學名:Helicobacter pylori)是一種螺旋狀的革蘭氏陰性菌,主要寄生於人類的胃黏膜中。它是唯一能在高酸環境下生存的細菌,並與多種胃部疾病密切相關。

幽門桿菌的傳播途徑

幽門桿菌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傳播:

幽門桿菌的症狀與影響

感染幽門桿菌可能無明顯症狀,但有些人會出現以下問題:

如何檢測幽門桿菌?

常見的檢測方法包括:

幽門桿菌的治療

幽門桿菌通常透過「三聯療法」或「四聯療法」進行治療,包含:

完成療程後需再檢測,以確保細菌完全根除。

預防幽門桿菌感染

以下是預防幽門桿菌感染的建議:



致癌物質

什麼是致癌物質?

致癌物質是指能夠引發癌症或促進癌症發展的化學物質、物理因子或生物因子。這些物質可能改變細胞的DNA,干擾正常的細胞分裂或引起持續的發炎反應。

致癌物質的分類

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(IARC)的分類,致癌物質分為以下幾類:

常見的致癌物質

以下是常見的致癌物質及其來源:

致癌物質的作用機制

致癌物質可能透過以下方式引發癌症:

如何預防致癌物質的影響?

減少暴露於致癌物質的風險有助於降低癌症發生的可能性:

致癌物質的檢測與管控

各國政府和機構採取措施減少致癌物質對公眾健康的影響:



第一類致癌物

化學物質

物理因子

生物因子

混合物與暴露情境

職業暴露



黃麴毒素

什麼是黃麴毒素?

黃麴毒素(Aflatoxin)是一種由某些麴菌(如黃麴菌和寄生麴菌)產生的次級代謝物,屬於強致癌物質。它常見於潮濕和溫暖環境下儲存不當的穀物、堅果和農產品中。

黃麴毒素的來源

黃麴毒素主要來自以下食物或原料:

黃麴毒素的危害

黃麴毒素對人體健康具有嚴重威脅,主要包括:

如何檢測黃麴毒素?

常用的檢測方法包括:

如何預防黃麴毒素污染?

以下措施可有效預防黃麴毒素污染:

處理受污染食品的建議

若發現食品受黃麴毒素污染,應立即停止食用並進行以下處理:



丙烯醯胺

定義

丙烯醯胺是一種化學物質,主要用於工業製造聚丙烯醯胺,但也會在某些高溫烹飪過程中自然生成,尤其是在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中。

生成來源

健康風險

減少暴露的方法

檢測與監控

食品安全機構通常監控食品中的丙烯醯胺含量,並提供安全指引。個人也應關注健康飲食習慣。

法律規範

多國已制定相關規範,要求食品生產商採取措施減少丙烯醯胺含量,以保障消費者健康。



血脂肪

概念

血脂肪(Blood Lipids)是血液中的脂質總稱,主要包含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,透過脂蛋白運送。適當濃度有助細胞膜穩定、荷爾蒙與膽汁酸合成;過高或比例失衡則增加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
主要指標

常見參考範圍(成人,空腹)

常用計算

影響因素

改善重點

何時就醫/用藥考量

重點總結

血脂肪是健康所需但需維持在適當範圍;管理策略以「飲食+運動+體重控制」為基礎,依個人風險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藥物(如 statin、ezetimibe、PCSK9 抑制劑或降 TG 藥物)。建議定期抽血追蹤並與專業人員討論個人化目標。



三酸甘油酯

定義

三酸甘油酯是一種脂肪分子,由一個甘油分子和三個脂肪酸組成,是人體內主要的能量儲存形式之一。

來源

功能

正常範圍

血液中三酸甘油酯的正常範圍為每分升小於150毫克(mg/dL)。高於此範圍可能增加健康風險。

健康影響

降低水平的方法

檢測與監控

三酸甘油酯水平通常通過血液檢測評估,建議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以早期發現異常並進行干預。



尿酸

概述

尿酸(Uric Acid)是體內普林(Purine)代謝的最終產物。普林主要來自於飲食(如肉類、海鮮)以及體內細胞核酸分解。尿酸在肝臟生成後,經由血液運送至腎臟,再透過尿液排出體外。

正常濃度

若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,稱為高尿酸血症,可能引發痛風及腎臟相關疾病。

高尿酸的原因

臨床影響

改善方式



中醫

定義

中醫是中國傳統醫學體系,歷史悠久,強調「天人合一」與「陰陽平衡」,透過辨證論治來維護健康與治療疾病。

核心理論

治療方法

應用領域

現代發展

中醫逐漸與現代醫學結合,形成「中西醫結合醫學」。在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支持下,中醫已被納入部分國際醫療體系。

趣聞

《黃帝內經》被視為中醫學的經典,成書於兩千多年前,至今仍是臨床與理論的重要依據。



中醫研究單位

中國大陸

台灣

香港

國際

總結

中醫研究單位遍布全球,中國大陸與台灣的研究機構為核心力量,並逐漸在歐美與亞太地區建立跨國合作網絡,推動中醫藥的現代化與國際化發展。



類似針灸的療法

除了中醫針灸外,其他民族和文化中也存在類似的療法,雖然具體技術和理論基礎各不相同,但它們通常涉及使用針、壓力、火或其他工具來刺激身體特定部位,以促進健康和治療疾病。以下是一些與針灸類似的療法:

  • 1. 朝鮮半島傳統針灸(韓醫學)

    概述:韓國的傳統針灸(Saam 針灸 和 八分針法)與中國的針灸有共同的歷史淵源,但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。韓醫學與陰陽五行學說相連,但在某些技術上有差異,比如更加重視經絡系統中的脈絡。

    特色:韓國針灸強調細針和更淺層次的刺入,針法更加柔和。韓醫學還特別注重針灸與草藥相結合的治療方式。

  • 2. 越南針灸與頭針療法

    概述:越南的傳統醫學(Đông y)受到中醫的影響,也發展出自己的針灸系統。越南頭針療法是一種獨特的技術,通過在頭皮上的特定區域進行針刺來治療身體的不同部位。

    特色:越南的頭針療法主要針對神經系統疾病,如中風後的康復、癲癇等。頭針療法將針刺區域與大腦的功能區相對應,形成了獨特的治療系統。

  • 3. 蒙古傳統醫學(針灸與火療)

    概述:蒙古傳統醫學(Tibetan-Mongolian Medicine)深受藏醫學和中醫學影響,針灸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。蒙古醫學還包括 火針療法 和 火罐療法,通過加熱的針或火罐進行治療。

    特色:蒙古的火針療法與傳統針灸不同,使用加熱的針頭快速刺入穴位,常用於治療風濕、關節痛和皮膚病。蒙古的火療法更注重熱能對身體的作用。

  • 4. 日本針灸(鍼灸/はりきゅう)

    概述:日本的針灸稱為「鍼灸」,其中「鍼」(Hari)指針刺療法,「灸」(Kyu)指艾灸療法。日本的針灸系統深受中國的影響,但更強調細針技術和輕柔刺入,注重患者的舒適度和治療效果。

    特色:日本針灸的獨特之處在於使用非常細的針,刺入淺層,並且在某些情況下不刺入皮膚(稱為「皮膚針」),旨在減少疼痛感。艾灸療法在日本也非常普遍,用來加強針灸的效果。

  • 5. 印度阿育吠陀的瑪瑙瑪療法(Marma Therapy)

    概述:印度阿育吠陀醫學中有一種稱為 瑪瑙瑪療法(Marma Therapy)的技術,與針灸類似,通過對人體上的「瑪瑙瑪點」(Marma Points,類似於穴位)的壓力來調整身體能量,促進身心健康。

    特色:瑪瑙瑪點被認為是人體重要的能量匯聚點,這些點與生命能量(Prana)的流動有關。治療師通過按摩或刺激這些點來促進氣的流動,改善身體功能,這種療法強調能量的平衡和心靈的健康。

  • 6. 美洲原住民的刺灸療法

    概述:一些美洲原住民部落,特別是北美平原印第安人,使用了一種稱為 刺灸療法 的傳統技術,這與針灸有一些相似之處。他們使用尖銳物品(如動物骨頭或植物刺)刺入皮膚以促進身體的治癒過程。

    特色:這種療法通常伴隨著宗教儀式,並且注重精神層面的療癒。刺灸被認為能夠疏通身體能量的阻塞,促進身體與精神的和諧。

  • 7. 埃及與北非的「濕罐放血法」(Hijama)

    概述:在中東和北非地區,尤其是埃及、摩洛哥和沙特阿拉伯,存在一種傳統療法稱為 Hijama(濕罐放血法)。這種技術使用火罐和放血來去除「壞血」或體內的毒素,以改善健康。

    特色:與針灸不同的是,Hijama 主要是通過放血來達到療效,但它也涉及特定的穴位刺激。這種療法在伊斯蘭世界廣泛使用,並被認為有助於治療頭痛、疲勞和關節疼痛等問題。

  • 8. 歐洲的「乾針療法」(Dry Needling)

    概述:乾針療法 是現代物理治療和運動醫學中的一種技術,與傳統針灸有一定相似之處。它利用細針刺入肌肉的「觸發點」(Trigger Points),用來緩解肌肉張力、疼痛和痙攣。

    特色:乾針療法是基於現代西方醫學理論,主要應用於肌肉骨骼問題的治療,並不涉及傳統針灸中的經絡或能量理論。這種療法已在歐美廣泛應用,特別是運動康復領域。



    T:0000
    資訊與搜尋 電話: 02-27566655 ,03-5924828 email: [email protected]